釀造酒發酵工藝
發布時間:2013-06-01 10:19:30
酒的種類很多,一般按生產方法不同,將酒分為釀造酒、蒸餾酒和其它酒類。其它酒中包括改制酒(即白酒、果酒或黃酒加入一些中草藥,如虎骨酒、味美思等)、露酒(酒中加入果汁)、配制酒(在食用酒精中加入一些食用的香精)。
釀造酒是指原料經糖化(糖質原料不經糖化階段)、酒精發酵后所濾得的汁液,酒精含量較低,一般不超過15%-20%。釀造酒按其發酵方式又可分為:
①單式發酵:以糖質原料為主,經酒精發酵而制成,如葡萄酒、蘋果酒等。
②復式發酵:一般是指淀粉質原料的發酵。
先糖化后發酵:如啤酒生產,它是利用麥芽中產生的酶作糖化劑將淀粉降解為糖,然后再經酵母菌發酵而成。邊糖化邊發酵:淀粉質原料在微生物化和酶的作用下,糖化和發酵同時進行,如黃酒生產。
黃酒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精飲料之一。3000年前的詩經中已提到制造黃酒的習俗。日本的清酒,朝鮮的濁酒也屬于黃酒的類型。
黃酒品種很多,有以產地取名,有以特殊釀造方法取名。另外,還以含糖量多少區分為甜味酒含糖量大于10%,半甜味酒(5%-10%)和干酒(小于5%)。黃酒的生產方法大致分為三種:即淋飯法,攤飯法和喂飯法。以攤飯法為例簡要介紹其發酵工藝。
①米的浸漬:浸前洗米使淋出之水不帶白濁。浸米的目的是使淀粉吸水膨脹,使米在蒸煮時均勻地蒸熟不帶白心,浸漬水溫可控制在25-30℃。各地酒廠浸米時間長短不一,多則可達20天左右,一般為24-72小時,水分吸收量為25%-30%。
②蒸煮和冷卻:一般采用常壓蒸煮15-30分鐘,對米飯的要求是“外硬內軟,內無白心,疏松不糊,透而不爛,均勻一致“,冷卻速度越快越好,冷卻時間過長會增加雜菌污染和引起淀粉老化,不利于糖化、發酵。
麥曲和酒藥的制作
①麥曲:傳統的麥曲是軋碎的小麥加水(也可拌入少量優質陳曲作為母種)制成塊狀(或包上稻草)自然發酵而成。發酵最高溫度可達50-55℃,需培養3 0天左右。麥曲中生長最多是米曲霉、根霉和毛霉,尚有數量不多的黑曲霉、灰綠曲霉及青霉等。由于米曲霉糖化力最強,故目前可選用純種米曲霉為菌種,以厚層通風培養制曲,代替傳統的塊曲。有人試圖以酶制劑代替麥曲,由于酶系單一,酒的香味淡薄。麥曲不僅是糖化劑,而且由于用量是原料糯米的1/6,因此它也是原料和香氣來源之一。
②酒藥:又稱小曲,它是一種糖化發酵劑,是用早米粉和辣蓼草為原料,接入母種自然發酵而成。末伏期選割的辣蓼草,經洗凈、去雜、去莖、曬干、椿碎過篩等手續裝壇密封。新早米磨粉,拌辣蓼,加水,接種,做藥,保溫發酵,曬藥等過程得到酒藥成品。小曲中的霉菌一般包括根霉,毛霉,米曲霉,黑曲霉等,其中主要是根霉。根霉含有豐富的淀粉酶,淀粉酶中液化型和糖化型的比例為1:2.8。根霉細胞中還含有酒化酶,能邊糖化邊發酵,這樣使小曲酒發酵作用較,淀粉出酒率進一步得到提高。根霉能產生乳酸及有機酸等,對提高小曲酒的風味和保證小曲酒的獨特風格起著重要作用。
當然小曲中還含有種類多、數量大的酵母菌,如酒精酵母、漢遜酵母、假絲酵母及乳酸菌等對提高出酒率,改善酒的風味是必不可少的。甜米酒藥也可采用純種培養,培養方法有固體和液體兩種。斜面試管培養基一般為麥芽汁或米曲汁。三角瓶為麩皮+50%水,米粉為普通機米粉(30-40目篩)于130℃干熱滅菌60min。
液體培養基為玉米粉7%和豆粉3%,振蕩培養,當根霉形成菌絲團并且pH下降至3.5時,以1%-2%接種量接入種子缸培養好后進行過濾或者離心,按菌絲:米粉=1:3的比例拌入米粉,在38℃進行脫水,即為成品。由于根霉酒精發酵力很弱,也可以在酒藥中適當加些酵母。
本文參考《發酵微生物學》一書。
常見問題
相關鏈接